平均500米一个,渝北公交中途站增至1254个
渝北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,去年以来,区交通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不断优化运输服务品质,建设群众满意交通。
渝北城区的公交车。任天驹 摄
2020年开通的公交646。任天驹 摄
区交通局优先发展公共交通,建成台商工业园、沙坝公交首末站,总量达到22个。公交中途站增至1254个,500米覆盖率达到95%;实施站台改造,持续提升市民候车舒适度,在嘉州路等人流密集地区试点投入具备电子屏幕、无线充电等功能的新型站台。以轨道交通为骨干、地面公交为主体,大幅增加公交资源供应总量,新增调整干线、接驳、定制公交线路47条,线路增至198条,车辆增至2584台,前沿科技城、中央公园、国博、汽博、“三龙”片区及14所学校出行更加方便舒适。
同时,不断优化班线农客。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,大力发展两路至邻水、自贡、宜宾定制客运。新增两路至通江、岳池省际班线2条,两路至黔江、忠县县际班线2条。实行农客“2元一票制”,降低农村群众出行成本,提升群众幸福感、获得感。倾力服务保障乡村振兴战略,建成投用农客招呼站343个。优化农村客运线路3条,让大湾等相对偏远镇村群众出行更加便捷。
龙兴镇977乡村公交线路开通。
为了有序实施绿色交通建设,区交通局大力推进机动车维修行业挥发性有机物(VOCs)专项整治,启动建设机动车超标排放治理站(M站)16家。保持高压态势,累计检查汽修厂300余家次。淘汰老旧柴油车455台,超额完成市生态环境局下达的300台指标。完善长江航运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,每季度联合部门、镇街开展航运污染定期检查。推动港口码头防污染设施建设,洛碛复建码头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建成投用,船舶垃圾全部实现上岸处置。121艘船舶全部改用轻质燃油,绿色航运进一步加强,未发生一起污染事件。
此外,区交通局还深化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,切实拓展行政审批改革成果,打造行政服务中心和网上办事大厅相结合的模式,推行全流程互联网审批,切实推动行政审批标准化线上线下融合应用,努力实现行政审批“全渝通办”和“一窗综办”。优化审批流程,压缩办件时限,让审批效率跑出“加速度”,受理业务项目11829件,及时办结率达到100%。
原标题:平均500米一个,渝北公交中途站增至1254个
渝北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
“浅黄腊梅暗飘香,开时寒冬落时春”
隆冬时节
素有“傲世无声朵朵香”之称的腊梅
在寒风中竞相怒放
一簇簇淡黄的花朵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馨香
渝北的第一波腊梅已悄然盛开
不妨邀约三五好友
一起探访渝北这些赏梅地吧!
碧津公园
碧津公园的腊梅主要集中在梅堡
为黯淡的冬日增添一分色彩和一丝芳香
远远望去
一树又一树金黄跃入眼帘
形成冬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
近观
一朵朵腊梅花绽放枝头
整个梅堡因而香气四溢
腊梅花散发出的香气
浓而清冽、艳而不俗
总会引得过往游客驻足观赏、闻香细嗅
地址:渝北区胜利路172号
交通线路:乘坐轨道交通3号线,在碧津站下,步行500米到达。
重庆园博园
作为重庆城市主题公园的牌面
园博园内3000多株腊梅陆续进入盛花期
园博园的腊梅主要聚于西部园区
株株腊梅树上已经绽放出花朵
满树的黄色花瓣、清新靓丽
空气中也弥漫着耐人寻味的花香
漫步园林、踏竹径小路、赏幽静的梅
看金梅青瓦交响掩映
俨然身处宁静的童话世界
想必一定温暖又美好
景区门票:15元
地址:渝北区龙景路1号
交通线路:乘坐轻轨三号线园博园站下车即到;自驾从内环快速—机场路—金兴大道—重庆园博园。
龙头寺公园
这里的腊梅主要集中在田园花海景观区
还有不少红梅绽放其中
红黄二色交织一起
共同为冬日增添色彩
可在腊梅盛开的小径中闲庭信步
一边抬头欣赏淡黄小花的馨欣素雅
一边细嗅
花海靠近水畔
一袭傲骨花枝与一泓蜿蜒的湖水相
远观犹如一幅绝妙的山水画
美不胜收
地址:渝北区龙塔街道五黄路(近兴盛路)
交通线路:在五里店乘坐轨道交通6号线至红土地站下车,步行至龙头寺公园。
照母山森林公园
在这片主城的“肺叶”里
蜡梅便已暗香浮动、次第开放
几百株腊梅散落于健身步道两侧
踏步期间
满目嫩黄的色彩
数不清的腊梅在树上绽放
空气中处处弥漫着甜甜的花香
天气大好时
繁茂的腊梅林洒着细细碎碎的阳光
衬得一片鹅黄腊梅自成一景
俨然一个网红打卡地
地址: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88号。
交通线路:乘坐5号线在人和站下车,步行600米到达。
原标题:@所有人,请接收这份渝北赏梅地图!
廖炳德正在修复书画作品。
修复前破损非常严重的《虎》。
修复后的阎松父作品《虎》。本组图片由记者熊明摄/视觉重庆
重庆日报消息,一堆又潮又脏的碎画片,没想到竟能复原成一幅名家画作。1月10日,记者来到三峡古玩城实地探寻这一“神技”。
拥有这一“神技”的人叫廖炳德,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廖记传统装裱技艺”第五代传人。在他手中,残画经过喷水、拼接、刷浆糊、对缝等一系列特定的工序,被复原成了一幅国画,原来竟是知名国画家阎松父所画的《虎》。
“画医”妙手
让古老字画重获新生
廖炳德的老手艺,是装裱修复书画作品。在漫长的岁月中,那些作于宣纸上的老旧画作和书法作品,难免会出现虫蛀、脆裂、发黄等各种“老年病”。裱画师就像是“书画医生”,用一双妙手让残缺老旧字画再获新生。
中国装裱分为南北两个派系。北派质地厚实,以京裱为代表;南派平挺柔软,则有苏裱、沪裱、岭南裱、川裱等流派。廖炳德所传承的“廖记传统装裱技艺”源于成都知名的诗婢家(文化老字号),是正宗的川裱。
在三峡古玩城的芳芳画框厂里,一幅阎松父所画的老虎图吸引了众人的目光,画中的两只老虎在丛林中嬉戏的场景栩栩如生。谁也想不到,一个多月前,它竟是几十张大小不一的残画碎片。修复装裱这件作品,也是廖炳德和他的团队职业生涯中难度较高的一次挑战。
廖炳德告诉记者,这幅残画是他从一位顾客手中买来的,里面的图像很难辨认,破损非常严重,就像一堆碎纸屑。“画作是顾客母亲年轻时放置于衣柜中的,由于不懂得如何保存,最后无法展开变成了残画。”廖炳德坦言,买来时画作上方的大老虎已完全看不出模样,自然也没有任何收藏价值。经过一个多月的细心修补,这幅老旧国画才露出“真颜”,现在几乎看不出曾被严重破损过。
然而,完成这样没有原图参照的“拼图游戏”,可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潜心修炼
用心破解残画修复密码
“残画拼图”可以说每个环节都很复杂,过程如同一场外科手术,需要经过诸多工序。“简单来说,首先是把碎片拼凑,然后再揭后面的腹背纸,最后是修复接笔和上色。”廖炳德介绍道,每一件老旧书画作品都存在跑墨跑色破损的问题,这和纸墨的融合度、保存方式、环境湿度等都有关系。
“字画修复,工序繁琐,从第一步就非常艰难,需要小心翼翼。”廖炳德指着这幅《虎》说,残画修复首先就要将碎片拼凑完整。记者在其工作间看到,残画的旁边放着骨刀、鬃刷、喷壶等大大小小十余种工具。廖炳德首先将破损的残画碎片展平,然后小心地喷了一遍水,“对于残画缝隙的处理,我们一般用水的力量尽最大可能拼拢。”在这个过程中,每一条缝隙都需要细看,每一个角度都要细致对比,粘合时特别讲究手法和技术。拼凑完毕后就需要揭裱。“因残画芯本身已较脆弱,主要靠命纸和腹背纸来维持其‘生命’。揭裱是比较难的一步,粗心大意或技术不过关都会对原画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。”随即,他演示了揭裱的窍门,“这个过程就是要把所有不是画本身的东西全部去掉,换上高强度且适合原画的纸张。”廖炳德说,年代久远的纸很脆弱,要用新纸拼接。
提起装裱,从业30余年的廖炳德说,他14岁就开始跟姐夫吴仰喜学习裱画,两年后又随姐夫来到重庆国画院,学习书画装裱技艺。虽然当时的书画装裱行业并不景气,但廖炳德却对装裱产生了浓厚兴趣,装裱技能不断提升,慢慢在行业内小有名气。后来,为了进一步开拓眼界,廖炳德离开重庆前往广东惠州,在惠州书法家高木香的提点下,他的装裱技艺有了质的飞跃,并摸索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装裱技艺。
坚守初心
希望将技艺传给后来人
传统的书画修复与装裱技艺可视为中国的一项绝技,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“一张没有装裱的画,只是一个半成品。”廖炳德坦言,未经装裱的画,就是一张薄薄的宣纸,不易保存,且墨的浓淡并不突显,装裱则可以弥补这些问题。
书画修复的步骤很多,最核心的四个是:洗、揭、补、全。“目前很多年轻人只懂画作,不熟装裱,这是一个误区。”廖炳德说,装裱工艺与书画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一个好的装裱师,不仅要掌握书法、美术等方面知识,还需要在材料、裁剪比例等领域有一定研究。“书画修复是一门手艺,更是一门艺术。”廖炳德认为。
近几年,廖炳德受重庆文化职业艺术学院的邀请,成为文物修复专业的老师。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操作水平,廖炳德时常会自费在网上买一些古旧字画让学生尝试修复。但是装裱这项工作累、收入不高,有的人也就半途而废。再加上近年机械装裱技术的出现,从事手工装裱的人越来越少。
“在重庆成立一个书画工作室,将一身手艺倾囊相授,带一批学生出来,把这项传统技艺传给更多人。”临别时,廖炳德告诉记者,这是他最大的愿望。
重庆日报记者 聂晶 见习记者 刘一叶
原标题:“画医”妙手让书画残片重获新生——非遗传人廖炳德希望将书画修复与装裱手艺传承后人
微信
新浪微博
QQ空间
QQ好友
豆瓣
Facebook
Twitter